冬蟲夏草批發網:冬蟲夏草名稱考證,冬蟲夏草名稱的由來
冬蟲夏草(學名: Cordyceps sinensis),又名中華蟲草,也稱夏草冬蟲、冬蟲草,簡稱為蟲草。
傳統上既能作藥用,又能作食用,是中外聞名的滋補保健珍品,與人參、鹿茸一起列為中國三大補藥,其藥用價值、滋補作用居三大滋補品之首,具有補腎益肺、止血、化痰之功效,用於久咳虛勞、癆嗽咯血、陽痿遺精腰膝酸痛等諸多疾病的治療。中國有民諺:“寧要蟲草一把,不要金玉滿堂。”冬蟲夏草神奇功效可見一斑。
冬蟲夏草名稱考證
冬蟲夏草名稱由來
“冬天是蟲,夏天是草,冬蟲夏草是個寶。”冬蟲夏草,藏語叫“雅紮滾布”(即冬天是蟲,夏天是草),是冬季真菌寄生於蟲草蛾幼蟲體內,到了夏季發育而成。冬蟲夏草因此得名。
真正的冬蟲夏草均為野生,生長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草地灌木帶上雪線附近的草坡上,對自然環境要求很高。
夏季,蟲子卵產於地面,經過一個月左右孵化變成幼蟲後鉆入潮濕松軟的土層。土裏的一種黴菌侵襲了幼蟲,在幼蟲體內生長。經過一個冬天,到第二年春天來臨,黴菌菌絲開始生長,到夏天時長出地面,外觀像一根小草。這樣,幼蟲的軀殼與黴菌菌絲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冬蟲夏草”。菌孢把蟲體作為養料,生長迅速,蟲體一般為4~5厘米,菌孢一天之內即可長至蟲體的長度,這時的蟲草稱為“頭草”,質量最好;第二天菌孢長至蟲體的兩倍左右,稱為“二草”,質量次之。因為菌孢僵化後會長出根須,所以被稱作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拉丁名的由來
大眾視野中的蟲草,實指野生的冬蟲夏草,它主要產於中國西藏、青海、新疆、四川、雲南、甘肅、貴州等省及自治區的高寒地帶和雪山草原,生長在海拔000~5000米的高山草地灌木帶上雪線附近的草坡上。而作為滋補藥著稱於世的“冬蟲夏草”的正品,則是指“中國冬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acc它生長於海拔3000~5000米的高原,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貴藥材。
我國的蟲草自1723年運到法國,後由英國人帶往倫敦,至今傳入西方國家已有280余年。1726年,巴黎科學院士會上首次展出了這種來自中國的藥用珍品,但當時誰也不知其為何物。日本《新農報》記載,1728年黃孽山僧河口惠海遊西藏後,也攜回蟲草標本,傳入日本,隨後冬蟲夏草歸入珊瑚菌屬(Clavaria)。1843年英國真菌學家貝克萊(Berkeley)根據中國的標本將它歸入球殼屬,並定名為中國球殼(Spharia sinensis)。1878年意大利學者薩卡多(Saccardo)將冬蟲夏草正式定種,學名為[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意為中國蟲草,隸屬於真菌界、真菌門、子囊菌亞門、核菌綱、球殼目、麥角科、蟲草屬,該學名一直沿用至今。
冬蟲夏草的別稱
部分學者還認為古籍上記載的雪蠶、冰蠶、雪蛆、冰蛆等許多名稱,都應該是現在的冬蟲夏草。古人采藥越是深山峽谷越能尋找到珍貴藥材,許多珍稀藥材都是首先在高山峽谷中發現的。根據許多史冊所記載,從東晉時期的《拾遺記》所記載的“冰蛆”、宋代《嘉佑雜誌》中記載的“雪蛆”、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的“雪蠶”等的顏色、形態、性味、功效及生長環境等許多方面特征來看,這種神奇的生物其實就是生長在川、滇、藏邊緣地帶橫斷山脈的原始森林陰山峽谷中的野生冬蟲夏草,此處生長的冬蟲夏草又稱森林蟲草。
森林冬蟲夏草是古代名醫書所記載最古老的冬蟲夏草,也是歷史上最被認同與記載最多的蟲草。自古記載的森林冬蟲夏草都產於四川境內的橫斷山脈現代人暫時只在橫斷山脈四川以北境內地貌險要的一段區域內找到了它的蹤跡。由於橫斷山脈的環境過於復雜能真正采到的蟲草數量極為有限。
冬蟲夏草的雅稱
被稱為“天下第一草”的冬蟲夏草因其藥用價值高,功效好,在國內外被視為珍品,市場需求量大,但因其天然資源量稀少,故價格十分昂貴。從外形上看,冬蟲夏草蟲體呈金黃色、淡黃色或黃棕色,又因價格昂貴而有“黃金草”之稱。有關統計顯示,20世紀80年代初,1千克冬蟲夏草的價格只在200~300元。可令人驚詫的是,僅僅過了不到30年時間,冬蟲夏草就由過去“藏在深山人未知”的狀態,迅速變為人人口中的“軟黃金”,價格也一路攀升。由於冬蟲夏草資源稀少,供不應求,“貴族食品”、“軟黃金”等名聲隨之而來。
從傳統中醫角度來說,人體內的陰陽平衡說是中醫一切理論的基石,所有病癥都是由於陰陽失調而造成的,因此中醫把幾乎所有的藥材功效都劃分了陰陽屬性,如燕窩可滋陰,而人參、鹿茸則可補陽,每個人在進補時都須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選擇用藥,如果胡亂用藥,可能會導致身體病情進一步惡化。而冬蟲夏草則是中藥中惟一的異類,它本身兼具了蟲的陽和草的陰兩種特征,研究者發現其具有陰陽同補的特征,因此稱之為“中藥之王”。冬蟲夏草亙古以來就是中國傳統醫藥中的王者,其功效獨特,在醫藥領域裏可謂是“中華神草”。
發表評論